本帖最后由 西小流 于 2024-11-27 07:16 编辑
文理兼备,拓展思维:谈下学习体会
诗情的小朋友上初中,擅长数学、物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较少,长了一个数理大脑,是一个理科的好苗子,未来可期,值得鼓励。
常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学习,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涉及,基本上幼儿园与小学阶段,以陪伴玩耍为主,无需刻意引导,想要传递的信息,通过玩耍,可以无缝衔接。这就是所谓习得,所以孩子们最像父母、老师,主要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日常熏染所成。
但是上了初中的小朋友,开始进入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交流起来需要技巧,但这个技巧未必每个人都会掌握,或者交流双方会发生错位,通常交流的效率未必高,效果未必好。
高中大学阶段的小朋友,就更难交流了。当然,如果引导得当,多少还是会收到一些效果的,这个就像摸彩票一样,属于面对不确定性的世界了。
初中阶段的男孩子,具有最佳的好奇心,需要善加保护。好奇心可以让人走的更远,走的更高,尤其在科学探索上。
学校教育,有很多弊病,这个无法避免,所以需要注意,主要有两点。一是文理兼备,二是拓展思维。文理兼备,现在的学校做的还不太够。
文理兼备,以丘成桐为例,可以看他的自传《我的几何人生》,丘先生是文理兼备的典范。其实文科涉及高阶计算,比如小说、诗歌、散文等语言艺术,都属于高阶计算,在本质上,与数学计算没有任何区别。
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这四者,存在逐一映射的匹配关系,既需要分离,又需要合一。
在思维拓展方面,课堂教学尤其缺乏,甚至是完全缺位。现在认识到这一点,重视科普教育,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其实科学、科普、科幻三者,各有所长,不可偏废。
科普可以看伽莫夫,科幻可以看阿西莫夫的作品,通常以国外作家的作品为主,国内的科普、科幻,现在也有好的作品,比如曹则贤、刘慈欣。
但曹老师的作品,更加偏向于高等物理的普及工作,需要读者具备中等物理的基本知识,比如热学、电学、光学、电磁学、牛顿力学的常识,这对初中学生来讲,不太友好。这是个人阅读所得,未必准确,曹老师个人还是很热心的在向小朋友们传递物理知识,基本上所有作品,都值得读。有时候是硬着头皮在读,总感觉隔着什么,也许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吧。
科普阅读,包括一切阅读,重在感受和领略,好比爬山或者游泳,人在山里,看看风景人文,人在水里,感受冷暖沉浮,未必直接得到知识,而是一种早期感受,未必真切,重在感知,先得到一个朦胧的意象,为以后的探索埋下种子。
科普可以随机阅读,到图书馆里翻翻书即可。初中是好奇心爆棚的时候,要抓住敏感期。
语文的学习,其实是文科的泛化学习,文史哲都有涉及。个人的理解是,在古文上,先明确学习这件事对人生的意义,以及作文在思路上的规律。
要明确学习这件事,可以用心学习三篇古文《为学一首示子侄》、《送东阳马生序》、《黄生借书说》,这三篇都是讲学习与读书的道理的,非常适合学生体会学习读书这件事。其实学习与读书,是两件不同的事,都需要终生保持,不懈努力精进。
还有一篇文章,非常适合学生学习体会,就是苏轼的《文与刻画筼筜谷偃竹记》,其中成语“胸有成竹”,出自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阐释了传统思维最精微的部分,值得反复记诵。
推荐一篇现代文,曹文轩的《柿子树》,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体会作文之道,在于推陈出新,如何推陈出新,在于思维的不断翻折。跳水,是向下不断翻折,蹦床,是向上不断翻折,作文之道,就在于不断翻折。《柿子树》里的意象,翻折了三次,有四种境界,对小朋友们学习领会来说,相对友好。
四篇古文,一篇现代文,是一个组合,主要讲学习、读书、作文之道,反复学习讲解之后,能听进去的小朋友,对激发学习内在的驱动力,还是有帮助的。
至于具体的思维之法,一篇帖子里装不下,下次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