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逻辑论,以吴用为例
在讨论小说的文本逻辑的时候,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小说的创作逻辑与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逻辑,将这两者混淆起来了。其实这是两件事,创作逻辑不等同于现实逻辑。
对《水浒传》留意最多,基本上能见到的纸本的评论,都会翻一翻。论坛时代,看到好的评论帖子,也会追着看看。网文以泪痕春雨、曹铜爵、四平烟火等几位,还有一位谁,给忘记了,评论的都不错。
但到公众号时代,是个写手就能写一写,评论的太多太宽泛,基本上就找不到重点了。
公众号里有一位“桃花评”,评水浒评的不错,基本上等于是再创作了一遍,写的极好,有以上几位的水准,相当精彩,也有超过的地方。
但是看到评吴用的地方,还是要再拆解一下。
一般评吴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贬低,认为吴用就是“无用”,一种是抬高,认为吴用是“加亮”。其中争议的焦点,在于吴用给出的计策,究竟是村究级别的昏招,漏洞百出,还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算无遗漏的连环计,是前者,就是贬低,是后者,就是抬高。
而桃花评的意见是支持后者,当然是有一整套证据链的逻辑支撑的,不是瞎说白话。持贬低观点的,也是一样。
其实这就是问题所在了,以桃花的水平,也落入了作者施耐庵所布下的创作逻辑的陷阱里,出不来了。
试想,水浒传就是一个故事串子,有没有事实的影子,应该是有的。但是最近看到一个观点,说水浒传的话本,是历代说书人的集体创作,到施耐庵,不过是集大成,汇集材料再创作而已,当然,少不了时代的影子和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等。
话本么,也许说书人两口子夜谈,你一句我一句,就编一个故事进去,塞一点儿自己的私货,这个是有可能的,就是不知道什么年代什么人这么干了而已。
所以,施耐庵固然是作者,他也有历史的以及现成的材料,可以参考。那么吴用这个人的故事,是作者规定的,也是集体创作的,谁占多少比例,就分不清楚了。
那这个创作的过程,只和作者有关系,和现实生活,已经离开很远了。以上是对创作逻辑的还原过程,吴用的计谋,成败与否,已经和生活没什么关系了,只是在小说里成立即可。
问题是,现实逻辑什么样子,其实现实中的吴用,根本就预料不到那么远,什么连环计,要步步为营,是很难的。
具体什么样子,其实用一个词可以概括,就是“错因错应”。人是可以谋划事儿的,但事儿是不确定的,没有什么一个谋划连一个谋划,所有的步骤都料事如神,那样就不是人,而是真的神了。
错因错应,就是生活中的现实逻辑,未知对错,随时根据反馈调整对策。这和创作逻辑的一厢情愿的逻辑设定,是有区别的,当然,创作逻辑也需要合情合理,毕竟作者拥有全局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