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小流 于 2024-11-27 19:17 编辑
以儒反儒,可乎?亲近原典,拥抱现实,走学术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的道路
红袖有个网友,自崇所信,写了一篇文章,分析论语中的一章《子路侍坐》,一番分析之后,说曾皙是伪君子。这样一个名篇,一经分析,就推翻了历代的定论,可谓语出惊人。但那不过是一个猜想,作为一个观点说说,是没问题的,但要以此推翻前人的理解,就有点儿莽撞了。重要的是,伪君子是一个儒家概念,君子与伪君子,都是儒家概念,如果站在反儒家的立场上,却依然用儒家概念,这样做,可以么?(注,在《为学》里有一句话: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是说孔子的学问,通过并不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而曾皙,是曾参的父亲,两者是父子关系。)
好在,经过讨论,自崇改了题目,至于观点,各自持有即可。
持有反儒立场的,还有不少位,比如砖家和老K,基本上持否定儒家的立场,但是,但是哈,两位以及铁皮,因为以前写小说的关系,彼此之间比较熟识的缘故,就在回帖里站队。虽然说是游戏之作,不必当真,但是如果当真的话,那就是费孝通所谓的“差序格局”,是儒家伦理中的同心圆结构。自己人么,抱团,其他人么,就是外人。
嘿嘿嘿,看到么,嘴上反儒,可是行为呢?依然是儒家的那一套么,这个没有办法的,这是潜意识在起作用。其实这件事,介意和不介意都可以,和老K已经达成和解,但是砖家却不认这壶酒钱,他不认可自己的行为是儒家的差序格局,是啊,可以不认,可以否认。上网么,游戏而已,灌灌水,大家热闹一下而已,何必认真呢?
认真的人,可不止一位,比如老K品评星陈的小说,只说到形式和内容的侧重问题,就惹到了星陈,惹得人家很不高兴,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试问,原因何在?
其实老K对小说的拆解,尤其是名著,那是一流的功夫,很见功力,看了收获很大。主要还是因为老K是一位创作型选手,其实砖家也是,包括铁皮。写小说,读小说,拆解名著,那是为了向大师学习,借鉴,不断精进,提升境界,能看到老K的努力,这个没有问题。
但是,还是要说到但是,但是老K们的问题是,离原典太远,太隔膜,说熟悉也行,提到了都知道,但是没有上身,没有体会。
用一个常见的说法就是,碰到价值冲突的时候,有一句口头禅,都是你不对,都是他不对,而恰好我是对的。果真是这样的吗?既然都是对的,那怎么连续出现两次争议?
这说明分歧是永远存在的,大家的观点,仅仅是一种认知,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很简单,诉诸原典。就是找找历史上的看法,对这样的争议是如何处理的。
如何诉诸原典,其实需要走学术化的道路。
回到老K的拆解小说的系列,显然这属于随笔,或者创作谈之类,缺少一个评论的理论范式。如果有,基本上就上升为学术评论,如果没有,就是随笔。
注意,写小说,是一个手艺活,就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呈现,但是评论不是,评论不是手艺活,不是技术,而是进乎道的过程。
好比庖丁解牛,老K解小说,解的很利索,但是结果却是茫然无所知。比如玫瑰的名字、1984,解得就有些夹生。原因么,还是和对原典的理解有关系。
如何走学术化的道路,一般有两点,一是引用别人的理论,为己所用,一是创造自己的理论。引用别人的理论,比如童天一引用拉康的主体间性,拉康齐泽克主体间性。创造自己的理论,比如泪痕春雨评水浒,白道黑道无间道。
不学术,则不权威,不权威,则争议大。
比如老K强调短篇小说,形式的重要性要与内容齐平,四因说里就有形式因,语言分析哲学里,有语义学、语法学、语用学的分立,结合起来,创立一门小说形式学,是足够了。
形式,是小说的一个要素,其本身不成为内容,也就是小说内容,但是当形式本身的类型越来越多的时候,那关于形式的信息积累,就构成了小说形式的内容。好比禅宗不立文字,公案却最多,什么原因?因为公案就是方法,方法积累的多了,也就成了内容。
网络么,说了也就说了,聊了也就聊了,恼了也就恼了,好了也就好了。反对儒家也好,否定儒家也好,都是可以有的。
但是对原典的体会,莫要像砖家那样,连原典都要否定,原典就是原典,直接否定原典,不太明智。
多亲近原典,多拥抱现实,现实的面向如此之多,先入为主的以为现实不佳,都是你不对,都是他不对,是毫无意义的口头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