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扫落叶 于 2024-11-8 07:39 编辑
今早看本地新闻,看到这样一则消息,说的是市内的一个大区里的三所小学校的事情,新闻很简单,其中的两所学校撤校和另外的一所小学合并。
据我了解,这种合并已经不是先例了,其中尤以小学,初中为主。
面对事实,其实撤校合并,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生源不足,不足到可以撑起一个学校的架子,为了更好的教学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共享,撤校整编就是必然的选择。
十月上旬,我曾经和我的发小同学去我们当年跟随父母去的这座城市最北部山区的战备医院旧址去看看。期间,我们当然也去看了看自己当年上过的两所小学。
这两所小学早就撤编了,撤编撤校的原因也很简单,没有生源了,乡里能做到的是把乡里曾经十三个分校,全部撤销,现有的生源都集中到了乡中心小学。孩子们也不遭罪,每天都是校车接送,条件上是不错的。
但是,就这么整编,结果是整个步云山乡的中心小学,现有生源1-6个年级,只有320学生左右。曾经任中心小学校长我的同学告诉我,他在任的时候,全乡生源最高的时候,仍有八个分校加一个主校,共计2400多人。
如今他退休和我一样都六年多了,六年过去,乡里所有的分校都撤掉了,一共有生源320左右。
小学是这样,乡里的初中更直接,全乡加起来,只有160人左右。按照三十人一个班,也就不超过六个班。还是三个年级,初一,初二,初三。
没有人了,真的没有人了。能走的都走了,走不了的,就是我们这个一辈子都在这里,六七十岁的人了。这是我另外一个农村的同学发出的感慨。
后继无人,你谈什么乡村振兴,拿什么振兴?
而按说市内不该出现如此的生源荒,但是,为何出现?其实谁都不用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大连这几年外来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基本持平,甚至流入更多一些,按理说不该如此尴尬,偏偏事实就这样。因为流入的人口年龄偏大的为主,他们流入是为了养老。
这大约和许多年前的那个人口政策有直接关系。记得上次回步云山的时候,在一面破旧的老墙上,依稀看过计划生育的口号,我同学指着这些口号就骂:误国误民,断子绝孙。
现在想一下,如果我们这批人不是被生育政策卡的死死的,哪怕一家允许生两个,大约也不至于有今天的尴尬吧。
当然,按照目前的局面,这或许仅仅是开始,人口锐减的效应还没彻底呈现出来,再过几年看看也许就知道了。
不生不养,活好自己。这是当下不少适龄年轻人的真实想法,不解决这个问题,后继无人就是现实。
一面高呼人是第一宝贵的,一面苛刻生育,迄今为止,甚至连反思都没看到,人口锐减,老龄化的现实就绕不过去。
最近好多地方都开始“发力”,刺激生育了,这玩意儿,是靠刺激出来的么?
生的起,养的起,起码的生活没压力,或许才是解套生育瓶颈的必须,只是当下看起来,依旧不那么美好。
也是今晨,看到了另外一组数字,整个辽宁地区,大连人口老龄化占比是最高的。
所以,这个什么浪漫之都,时尚之城,你如果放眼望去都是我这号七老八十的老东西,你谈希望,你觉得可能吗?
我问儿子儿媳,你们不打算要孩子吗?
他们淡淡的说:我们不想给你们添麻烦。
我……,生生的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八个字咽回去了。
那日和亲家闲聊,说起这事儿,亲家说:我说了他们多少回了。这两玩意儿分明是要我们两家绝户啊。
于是我们哈哈大笑,笑着笑着觉得嘴巴有点苦。
人啊,人…… 2024年11月8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