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流 于 2024-11-3 09:38 编辑
双十一是互联网文化遗产,应该善加保护利用
互联网本来是一个工具,一个产品,这个新产品一经发布应用,就具有了历史文化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互联网上的文化堆积也越来越厚。并非每一个文化堆积,都有历史价值,只有那些文化意义不断更新迭代的产品,才能从中脱颖而出,剩下的多数都被淘汰湮没了。
双十一是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优秀品牌,虽然早期是以网络购物节的方式存在,文化意义不高。但当双十一促进消费的功能达到边际,并逐渐递减,以致归于平淡的时候,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却在上升。
这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善加保护,而最好的保护,就是继续利用。有用,才是最好的保护。不然就送进互联网文化历史博物馆,彻底成为展示文物了。
比如论坛就是一个BBS产品,有信息汇集交流的广场效应,也是一个基于文化交流的半熟人社区。论坛,有其持续的生命力,即所谓有用。
双十一,如何继续利用其文化价值,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不应该像黑瞎子掰苞米一样,掰一瓣,扔一瓣,腋下永远只夹着一瓣。
文化需要积累,优秀文化需要发扬。要向李子柒学习,一个李子柒,其宣传文化的效果,顶得上所有的孔子学院。
文化是双向交流,要有文化自信,不要只是单向接受,要反向输出。
在节日的文化规定上,西方是强势的,比如元旦,这涉及历法的刻度标定,是一个纯粹的文化问题,与科学无关。
科学是测量好历法的时间精度,即标好表盘的刻度,但从哪一天开始,算是元旦,算是节日,却由强势文化随机决定,即规定表盘刻度的命名,这是文化标记。
也即,就历法层面来说,测好刻度,是科学问题,标记命名,是文化问题。
只有强势文化,才有刻度命名权。
互联网是强势文化,在互联网的历史上留下标记,是非常困难的,可遇而不可求。想在全球范围内输出文化,那更是难上加难。
回望历史,创造了可观的文化遗产,展望未来,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