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自崇所信 于 2024-10-14 06:11 编辑
▼ 印度和中国有一点很相似,都有很长的海岸线,可惜都没有成就海洋文明。最先达罗毗荼人创造辉煌的印度河文明,结果被雅利安人抄了老底,这和同时的迈锡尼一样,创造了灿烂的城邦文明结果被拿铁器的蛮族秒了一样。吠陀时代后遇上波斯帝国东进,十六国之后,亚历山大又一次向东部扩张,印度除了北部高山,南部大海,西部一直都是人家盘里的菜。印度教挤走了佛教,可后来萨珊王朝后,伊斯兰教随着入侵者传播,与印度教PK一番,再后来英国殖民者带来了基督教……可怜这片土地,想象一下,我们的儒家实在是养尊处优惯了。
▼ 《长阿含经》中如来对比丘一气罗列了几次“七法”,可以增进修行,还有两次“六不退法”,一共加起来是五十四法,内容很多,高度概括一下主要还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此外还有其他如孝敬父母、长幼和顺,生活上要少睡多思,敬修梵行,无使懈怠等,但其中有两句是“不乐世间”、“常念死想”叫人读了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这个“不乐世间,常念死想”,这个也太肃杀了吧?
▼ 《弊宿经》中,迦叶在旅途中遇到一个婆罗门教的高手叫弊宿,迦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对方不信来世,不信有因果报应,并敢于主动找到迦叶挑战,这场较量很有意思,可惜的是弊宿用实证的方法,除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否则不足采信,如其所说,他的诸多亲友,死去的无法托生告知地狱天堂之有无,他鞭打折磨一个窃贼,始终不见其灵魂出窍,此般种种例证,证明来世不存在。
这迦叶的批驳虽然引用很多譬喻,但就像墨子的《明鬼》,极力论证鬼神存在一样,大多是道听途说,近于捕风捉影,弊宿要求亲眼所见,对于这个迦叶是无法满足的,所以尽管最终弊宿服输,然读者看来其实迦叶的种种论证都是缺乏说服力的。
▼ 读了心经,揣摩一番,我以为,佛陀之所以能渡一切苦厄,在于将生命理解为一种因缘聚合之物,如圣经所说“你来自尘土,也必归于尘土”。过去读尼采所谓酒神的一种“生命的狂喜”,我就不懂这喜从何来?后来才模糊明白,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更高的位置,以旁观者的心态、以上帝的眼光和心态看待自己生命的聚散离合生老病死。一棵小草只在拥有一种造物主的眼光时才会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欢欣和超脱。
▼ 人学佛是为了消除“生不知所自来,死不知所从去”的烦忧,学佛是为了了解死。我想起西方一个谚语故事:一条狗偷了店家一根大肉骨头,过小桥间河中有一狗也含着一根大肉骨头朝他傻看,于是这狗张口想去抢水中的肉骨头,结果却丢掉了嘴里的大肉骨头。
人的一生丰赡美好,就如那根偷来的大肉骨头,人不知足,还要去了解死亡(去咬水中的骨头),虚无缥缈的死亡固然参不透,结果反而丧失了人生真正的乐趣,连带那根明明叼在嘴里的大肉骨头也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