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小流 于 2024-11-17 13:50 编辑
推与拉,文明社会是自然规律推动还是人为设计规定,论秦方之争,制度决定论还是制度文化双决定论?
最近看到方绍伟的文章,否定秦晖的周秦之变决定中国历史大一统框架,说是制度决定论,不成立,应该上推到殷周之变,是殷周之变的制度文化双决定论,发挥了作用。
细推两者观点或者结论的异同,其实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只不过是沿着时间线前移了。两者争论的焦点,是文明社会是自然规律推动还是人为设计规定?制度、文化,都是人为设计的,有一定的刚性,所谓的刚性,也可以称之为弹性,会反过来约束人,或者人性。但刚性会被打破,会向前不断演进。
大一统固然是大一统,但这只强调了一个方面,反过来说,大分裂成不成立,大混乱呢?不能说不成立吧,南北朝,五代十国,军阀混战,这些时间短吗?可见,大一统和大分裂,不是间隔交替而进的吗?即便大一统,其周边,其内部,也在动态的演化中,比如中国历史动态地图,其变化一目了然,绝对不是静止的。
放眼世界,这也不是中国历史独有的现象,看下世界历史地图的动态演进,和中国的没有任何区别,为何要揪住中国历史不放呢?中国很特殊吗?未必。
其实,尧舜禹、夏商周,这些从传说故事到史记记载,到考古遗迹,基本可以判定,这是古代信史,历史的大框架一定是这样的。李敖的一句墓志铭不可信,那是文学家的矫情,他李敖是历史学家吗?他对历史的理解,不过是一个看客的观点而已,不足为凭。李敖只是指出了一个事实,但不足以推翻对历史的整体认知。
历史的大框架是如此的,只不过尧舜禹具体是哪一位,实在是对不上号了,无法确知,在历史中,只留下了一个符号,由简单的故事细节略微丰满一点儿。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不是夏都遗址,这个可以有争议,但比可以确知的殷商遗址为早,这就可以了。也有可能是早期殷商的一部分,也许是夏都遗址,这个可以争论,直到找到确证为止。
回到秦方之争,主要是方绍伟发起的争论,他在开会时与秦晖当面讨论过这个问题。
记得刚入论坛的时候,就碰到了类似争论,文明社会是规律决定还是人为设计,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论的分歧。
类似的分歧,比如数学是发现还是发明?这个问题也一直有所争论,当把数学当作规律来看的时候,自然是发现,但数学符号系统,是发现吗?显然不是,符号系统是一种发明。
人类文明社会,在器物层面上,属于发明。本来没有文字,也没有陶罐,有了文字和陶罐,就是发明。但如何更好的掌握文字并发挥其作用,更好的烧制陶罐,制作出比之前更好的器物,就需要遵循规律,比如文学的美感、文法的遵守,窑温的控制,泥料的调配,这些都是规律,遵循规律就会让事情顺利。
但是规律在认识上,仍然是无限延展的,规律不是僵化不动的,规律可以遵守,也可以打破,还可以发现新规律,取代旧规律。文化也是一样,文化需要不断地交流,不断地调适,而且不是单向的传递,也不是单向的进步发展,有时候会停滞,会倒退。
比如玄奘西天取经,一般的理解是单向传递的,是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这是片面的观点。实际上是双向传播,中国文化也反向传入了印度。
比如李子柒现象,短视频技术,是西方发明的,但作为内容,却可以反向输出。
秦方之争,如果按照方绍伟的理解逻辑,在史实上,还可以沿着时间线上推,比如推到夏周之变,禹夏之变,在理念上,还可以从制度文化双决定论,往制度文化技术三决定论拓展。
这在认识论上,在逻辑上,不断推进还原论,最终会推及到物自体不可知论,比如将人类文明社会,完全还原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在时空中不断展开的连续整体,彻底还原为包括所有细节在内的平行复制体,而非简单概括为制度或者文化,这没有任何必要。历史的细节转瞬即逝,没有保留的价值。
那就是平行宇宙论,把当下的宇宙现实,再从数字上拟合一遍,有这个必要吗?其实没什么必要。就好像历史剧,把每个历史瞬间都还原,从头至尾演绎一遍,成为元宇宙的一个游戏。
为什么没必要?留个念想,下次再聊。
|